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January 2009.

十年前曾被認為是註定失敗的區域性貨幣,轉眼間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貨幣。歐洲央行在過去的十年努力控制歐羅利率,促成歐元區歷史上最溫和的通貨膨脹時期,令各地投資者及中史銀行均對這年輕的貨幣單位充滿信心,短短十年內成為繼美元以後最重要的國家儲備貨幣單位。

在一眾歡呼中,歐羅的十周歲碰巧遇上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這個曾被投資者認為能夠威脅美元地位的年輕貨幣終於遇上真正的挑戰。歐盟成員國中還未採納歐羅的冰島差點兒破產收場,現在老實不客氣要盡快加入歐羅區,東歐地區中不少剛加入歐盟的成員國亦恨不得快點採納歐羅,以求取歐洲一體化大樹好遮蔭的好處。可是,歐洲央行規定歐盟成員國採納歐羅前政府的赤字不得超過國民生產總值若干百分點,令不少東歐新興經濟體望門輕嘆。

另一邊廂,匯率在二戰後多次大幅波動的大英帝國成為是次金融海嘯中元氣大傷的一大受害者,倫敦城內金融業的淪亡跟樓市泡沫的爆破令英國經濟疲憊不堪,其匯率亦因而大幅貶值。然而,英鎊的貶值卻能發揮自動調節經濟的作用,在全球需求放緩的環境下保持英國外銷品一定程度的價格競爭力,亦大大有機會振興本土旅遊業,情況似乎比英倫海峽對岸的法國和德國兩大經濟體較為樂觀。

歐羅區中的意大利可能是十年來最大的輸家。羅馬政府採納歐元十年以來,經濟就一直死沉沉的,意國政府喪失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單靠本地的財政政策亦無法刺激本土經濟,令意大利成為歐羅區十年來經濟增長最為緩慢的經濟體。意大利本身的金融業務並不發達,故此未受是次金融海嘯的正面衝擊,然而本土經濟卻難免在全球需求急速放緩的劣勢中倖免於難,不少論者更揣測意國政府無法償還歐元國債的可能,屆時意大利可能成為第一個退出歐羅區的歐盟成員國,繼而引發的連鎖效應隨時可能會導致新一波的金融海嘯。

除卻經濟因素,歐洲各國間的政治矛盾亦可能會阻礙歐羅未來的發展。近來俄羅斯多番生事,出戰格魯吉亞後又以手中的天然氣威脅東歐各國,令東歐地區的地緣政治危機升級。北歐各國亦為北極的豐富海洋資源爭持不下,歐盟本身的管治威信亦因多國國民否決《里斯本條約》而搖搖欲墜,歐洲未來數年的政經發展肯定相當精彩,我們遠在東亞邊陲亦實在不能錯過。

還記得中學時那本厚厚的日程記事嗎?

當年的記性並不算很差,但事無大小總也要記在那所謂的「行政人員記事本」上,感覺就是很酷。

其實,那只是一本比小學的家課冊更色彩繽紛的記事本,除了各類型功課的死線和測驗考試的日期外,還有數之不盡的朋友聚會。我相信當年的記事本上必然記著數十個「灣地恆」、「銅地恆」又或是「旺地恆」,甚至更詳盡地記下我們流連於灣仔世紀香港酒店地庫那所加州紅的足跡。

閒來無聊的黃毛丫頭還喜歡「貼紙相」的玩意!記事本不是日記,但就這樣地滿載著當年歡欣的記憶。記事本內夾著的還有當年聯校活動的小組名單,詳列各校俊男美女的聯絡電話和更重要的ICQ「冧把」。

十年後的今天….

大家似乎都迷上了i-phone,又或者已讓手裡的黑莓成為自己的最佳拍擋。

但,我始終接受不了。或許因為我並非那些日理萬機的企業高層主管,無法取得授權手中的電子儀器舖天蓋地的連接上辦公室的聯網和家中的電腦,我就是無法隨心所欲地利用那小小的鍵盤在電話裡的日程記事中輸入「銅地恆」,當我遇上有趣的事情要記下來時亦不會想到這些電子儀器,而我亦對電子儀器裡將記事分門別類又或是自動響鬧等過份友善的裝置相當反感。

由此,我每次到citysuper閒逛時都總會在文具部流連,將陳列在架上的日程記事一本一本的拿出來摸摸看看,最後亦終抵不住誘惑,買了MOLESKINE黑色軟皮的日程記事本。

沒有貼紙相,亦沒有甚麼測驗考試,亦當然沒有甚麼聯校活動的contact list!簡簡單單的記事本上記錄著的除了公事上的死線和各路好友的聚會詳情外,亦有點獨處時的思考點滴。

最有趣的其實是重新拿起筆桿記事的感覺,還有那些自己才看得明白的字跡又密碼!

請恕在下後知後覺,在沉淪於工作期間沒有留意東區醫院這宗醫療失當事故。

或許筆者應該形容得確切一點:這並非醫療失當,而是善後處理的嚴重疏忽。

隨後,傳媒群起攻擊東區醫院的管理層,因為明愛醫院的刻版程序總比東區醫院的離奇疏忽較能令人接受。事情當然不會如此簡單地完結,衛福局連日來跟警方緊密配合到將軍澳堆填區尋嬰屍,至今經已尋遍八噸醫療垃圾裡的七噸,仍未見有任何發現。

請恕在下愚昧而冷血的情感抽離,但筆者實在不太明白尋回嬰屍在這一刻對整件事情的意義何在。要不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我們花盡人力物力去著緊那具已經棄置的腐屍亦無法真正安撫家屬的痛苦。試想像醫院方面假如能找個懂得偷天換日的大騙子來「製作」一具假嬰屍以胡混過關,就算受害家人信以為真亦只得抱著一具沒有生命的小屍體痛哭一會,難道事情就能如此得到圓滿解決嗎?

究竟每天在寒風中負責搜索的工作人員在將軍澳工作時心裡會否暗罵?他們又究竟在暗罵誰呢?

無論如何,筆者亦不得不向這批勞苦功高的工作人員致敬!

時至今日,筆者才把這個話題拿出來講,似乎有點過時了。

但各位讀者是否真正了解自己在本地持牌銀行的存款有甚麼保障呢?現今的100%存款全保,其實並不包括為信貸抵押的存款,亦當然不包括疑似迷債的結構性存款。

假如銀行為閣下提供樓宇按揭貸款,而閣下亦於該銀行設有存款戶口,則要小心留意本身貸款可有將閣下的存戶納入抵押範圍內,因為該等存款並不受存保所保障。值得留意的是些連閣下自己亦未必知道的備用信貸額,假如這些備用額跟存戶相連,閣下的存款亦未必受存保所保障。

筆者曾聽說部份銀行職員在金管局實施存款全保後積極游說顧客購買一些跟其他金融產品掛鈎的存款。閣下可須留意這些疑似存款就跟疑似債券的迷債一樣,均為結構性投資產品,風險固然比一般存款為高,亦不受存保所保障。

事實上,100%存款全保這政策乃暫時性的緊急措施,旨在穏定市民對銀行體制的信心。可是,銀行對監管體制的信心經過此役,再加上迷債事件,已經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在存款全保的環境下,存戶無須將存款留在名氣較好但息口較低的大銀行,各大行面對存款流失亦無法大幅加息留客,亦同時不能迅速收回外借的貸款,唯一出路就是賤賣資產以保持良好的流動性。大行存款基礎被削弱,收緊放貸額度乃維生續命之道,亦自然更不願意響應政府呼籲支援中小企。中小型銀行縱使能吸納大量存款,亦不敢在如此市場氛圍下牽頭借貸,信貸周期持續呆滯,經濟亦難見起色。

這似乎應驗了「政府愈是干預,經濟愈是麻煩」的大道理。但回頭再看,政府當日似乎亦沒有更佳的選擇。

上星期,筆者在難得的工餘時看了一齣好幾年前的電影,叫《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講述二百多年前一名英國國會議員如何堅毅不屈地花上數十年去推翻奴隸制度。

政治史一直是筆者最感興趣的科目之一,而這部電影令本人最感震撼的就是其故事本身。兩名名校畢業的小伙子廿多歲便當上國會議員,其中一名(William Pitt)更當上首相,令筆者不禁猜想他們是否就是法國大革命時代裡大英帝國的奧巴馬。電影中各人的眼神和對話均能表現出政治的魔力,其中的英式幽默亦令國際視野狹窄的筆者大感欣慰。故事主角William Wilberforce排除萬難,力倡廢除奴隸制,在議會中滔滔雄辯,亦不忘在貴族社會中推動反奴教育,絕對是本地政客議政的大好教材。

筆者由此想起去年看過的另一齣電影 – Charlie Wilson’s War《韋氏風雲》。此片的中文譯名固然比《奇異恩典》更為不倫不類,故事內容亦充斥著大美國主義。電影製作人似乎嘗試極具野心地說明美國人每次對外征戰都為著良好意願卻又總是留下無法收拾的爛攤子,暗諷布殊政府的伊戰策略,但情節舖排似乎有點兒戲,令故事的說服力大減。

政治,乃眾人之事。要在眾人紛紜之見中找出平衡,自當要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原則下進行辯論,交換雙方理據。今天我們看奴隸制,當然認為道理總應站在反對派那一邊。或許,數百年後,同性婚姻亦能為世人所接受,今天我們所提及的傳統家庭價值屆時業已變質,所謂的正邪對錯又怎可能是區區一個黃成智或是梁美芬可以為市民定奪,但我們又總不能因此而硬把他們打成出賣選民利益的惡棍吧!(在此,筆者不得不提及信報練乙諍的論點:破壞傳統家庭價值的並非同志關係,而是兩性婚姻間包二奶、離婚等種種問題!)

當年美國立國之初,一眾州代表在議會中閉關辯論,從而令美國憲法誕生。今日議事堂內一眾政客質素參差,能夠實實在在的議事論事者已經為數甚少,取而代之的只有懂得在鎂光燈下博取市民掌聲吶喊的政客。

將來普選來臨,我們又希望大家選出來的民意代表應具備何等質素呢?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