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category archive for the ‘Cityscape’ category.

剎那間,光與影就在那照相機內凝住,那一瞬間光景彷彿就被一下子私有化。

筆者並不算是攝影愛好者,拿在手裡的只是一部具備多種預設模式的數碼傻瓜機,但偶有機會亦不忘利用有限的攝影資源為眼前的景色作點寫真記錄。或許,攝影的魅力就在於滿足攝影者透過照相機擁有眼前景像的那股慾望,更奇妙的是攝影活動所附帶的影像書寫權力 – 讓攝影者自由地以第一身的角度書寫自己眼前影像的感覺。

身邊不少男女朋友近來都斥資購買專業攝影器材,近日的維園花展和牛頭角即將清拆的屋邨均成為攝影愛好者空群而出的熱門競賽場地,花卉展覽作為一個特定場地讓攝影愛好者大展身手就當然沒有甚麼稀奇,但牛頭角這小小的舊城區內佈滿一個個疑似記者實為偷窺者的陌生人,就似乎不太尊重仍然生活於該區的商戶住客。

而事實上,筆者就是其中一名無恥的偷窺者,利用手中的數碼傻瓜機錄取居民在舊城區倒數時段的生活映像,私有化為個人攝影作品後再放諸網上供友人欣賞。那可能就是對公共空間的濫用以致對他人私隠權的侵擾,更可能是以先進的攝影技術佔據他人的肖像及私人空間,屋邨內的居民就是如此無辜地成為動物園裡的動物任人指點觀賞。

或許,較有道德的做法就是在拍攝前先求取被攝者的同意,但這樣便難免令照片中失真。

又或者,把眼前的影像記在腦海中,再用畫筆把記憶中的影像重新描繪出來,這又可以是平衡旁觀者與被觀察者雙方權力和利益後的最佳產物嗎?

香港能否算得上國際級都會,一直都是討論不休的問題。

在種族多元的層面上,香港當然比不上紐約和倫敦。人家固然還有著一定程度的種族歧視,但至少也能相當了不起地選出一個黑人總統。我們花了十多年時間,才因內地人的高消費力而漸漸學懂表面地尊重對方,還不用說人口結構中仍有不少少數族裔因種族關係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社群。

沒有種族多元,我們的文化多元卻出奇地精彩,這個還多得前殖民宗主國在這彈丸之地所留下的歷史遺跡,造就了這個華人地區的東西文化交匯。可惜,近年本地的文化發展可能就被這歷史包袱綑綁著,無法進一步推動創意文化的發展,而一面倒的人口和經濟結構發展亦令文化的多元發展裹足不前。

從經濟層面上分析,香港亦似乎只得金融服務業可以稱得上國際級。然而,股票市場對內地企業的過份集中,散戶投資者的過份投機意識,以及其他如伊斯蘭金融、碳排放交易等新興產品發展的大落後,令本港市場的國際地位岌岌可危。

或許,從上述理論層面上談論香港的國際都市地位,學者式的悲觀總會令香港頻頻失分,一些非傳統的評估方式則可能令香港吐氣揚眉。

筆者膚淺的認為,香港要自稱為國際級的美食都會絕不算誇張。君不見大江南北以至歐亞美澳的美食匯聚香江,我們通常只須走幾步路即可嘗到異地美餚。如果筆者在紐約倫敦找不到香味撲鼻的煲仔飯只是主觀的本土思鄉情作崇,那麼歐美各地的刺身壽司總是價不廉物不美的事實倒算客觀點罷!

要讚的除了我們的美食,當然少不了我們的交通網絡。地小人多是多年來令我們頭痛的問題,但同時亦是我們的優勢。筆者膽敢粗略估算,大部份市民上班時間不超過一小時,而我們週末要到市郊體驗綠色生活的車程亦不超過一小時。同時,我們的鐵路網絡效率奇高,車站設備和車廂舒適度遠比歐美國家大城市為好。當然,最令同胞們引以為傲的肯定是入境處的「e道」,筆者曾試過從東京回港,只花二十分鐘便可以把屁股從機艙的座位中移至機場快綫的車廂內,再多花二十分鐘便回到市區。

或許,筆者的主觀體驗,配合上學者們的悲(客)觀批評,說明香港只差文化創意多元發展一項便可令旅遊業重新成為不只服務內地自由行的經濟龍頭。但到頭來,所謂的「國際都市」只是一種虛名,關鍵始終在於這種虛名到最後能否轉化成金錢利益!

旅行已成為現代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活動,其形式亦趨多元化。

消費型的旅遊方式似乎已成為香港人的主流,參加旅行團的港人在海外的指定景點拍照留念,就是要在短時間內走馬看花之際又要向世人宣示自己到此一遊的驕傲,然後當然少不了購物環節,瘋狂程度實在可跟國內同胞看齊。負擔不起歐美遊,就一窩蜂的湧往日本朝聖,再要經濟一點便可到東南亞享受泰式按摩,更實惠的選擇亦有鄰近的澳門和廣東省各地。

筆者並不是要自以為是地看不起參加旅行團的港人,因為大部份自由行的遊客亦好不了多少。他們總是以為自己的周詳計劃就能控制一切,但其實已經不知不覺地被事前所購買的旅遊書籍所控制。

或許,我們這批受港式教育訓練的一群在工餘課餘時亦愛跟從指示,亦習慣用盡每分每秒遊走每一個指定景點,走不完既定的路線就好像蝕底了甚麼似的。

真正的遊走,理應是休閒地感受那一個地方的脈搏,悠然自得地呼吸那一個地方的空氣,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走馬看花過後的旅遊記憶能夠記在到此一遊式的照片上,但細緻的感受卻會令人終生難忘。

到頭來,只要放下煩憂俗事在香港靜靜地遊走數天,亦肯定能夠發現不少平日忽略了的趣事,那又何必花錢外遊呢?

上星期筆者參加一個關於公共空間管理的研討會,來自五湖四海的香港人就心目中的理想街道發表意見。

先談小販的街道使用權吧!政府衛福局和食環署的代表在出席活動時簡介現正進行諮詢的小販發牌檢討(筆者若非參與此論壇亦不會知道政府這個諮詢),局方似乎已在聽取民間保育人士的意見後,有保留地承認小販存在的文化和經濟價值,有別於多年來將小販發牌制度單純地定性為食物環境衛生的課題。可是,這樣的檢討由負責食物環境衛生的官員所牽頭,令公眾以為政策諮詢的主軸仍是環境衛生,局限了政策改動的空間。

研討會的後半部份主要談及街頭藝術。其中一名外籍人士利用多個大膠球在公園內任人耍樂,被康文署職員警告及勸喻離場。好戲量劇團在行人專用區的表演被三萬多facebook網民批鬥,但同樣阻街的寬頻易拉架兵團卻能依舊橫行無忌。由此,公共空間的理想被無限擴大,與會人士嘗試分別以哲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的角度定義何謂公共空間,亦同時不忘把文化文物保育也扯過來說,討論亦變得愈來愈不踏實。

筆者本身對現行公共空間的規管亦牢騷不少,但參與這研討會後亦對政府代表深感同情。這班文化人固然是多元社會不可或缺的催生素,但畢竟能力有限的技術官僚實在難以滿足文化人天馬行空的意念,事情最後總是不了了之,官員仍舊是被指罵的一群!

這應該是港島東區最高的商廈吧!

由太古集團規劃興建的「港島東中心」,樓高七十層,坐擁維港景致,位處鰂魚涌和太古中間,連接太古坊商廈群和太古城住宅區,可算是整個商業連住宅大社區群的中心。

太古集團作品的水準一向甚高。太古城中心、又一城以及太古廣場都是能成功走中高檔路線的商場,連接各大商場的商業大廈亦有不錯的口碑,而太古城住宅更是港島區樓價站得最穏的私人屋宛。當眾人目睹港島東中心快將落成而寄予厚望之際,怎會想到這只是一具金玉其外的男性生殖器官!

筆者嘗試避免過份主觀地評論建築物的外在美,只認為整幢大樓的外型其實跟國金和即將落成於西九的環球貿易廣場分別不大,都是以創意欠奉的平實外表包裝著氣勢磅礡的銀色巨柱。看上去沒有多大驚喜,但亦可算是不過不失!

建築物內部亦裝修得美輪美奐,於三十七和三十八樓的空中花園眺望維港,可在空調環境下感受原來只能在柏架山才望到的絕佳海景。可惜整幢大廈的配套設施實在相當不濟,令建築物失分不少!

人人也喜歡美麗的外表,但建築物不是聳立在鬧市中讓途人觀賞,內部設計和各項配套設施必須以人為本。先談升降機,港島東中心以先進的人工智能系統控制升降機的運作,其中由地下/一樓直達三十七/三十八樓空中花園的更是雙層升降機。升降機大堂相當寬敞而樓底極高,其燈光提示卻設置於天花板,用戶必須抬頭留意燈光提示後在大堂奔跑至指定的升降機。雙層升降機裡面有電子屏幕顯示,但當另一層的門還未關上要停下來等候時屏幕卻不會作出任何有關訊息的提示,用戶在已關上門的一層只得不知所措地呆等。地下大堂的大門和升降機位置的設計正就是要用戶走最多的路才可到達目的地。為貫徹其清新簡單的美學宗旨,寬敞的電梯大堂內並沒有預留任何位置供食肆或便利店租用,令用戶大感不便。

筆者不敢盡錄,但大家若有機會在此商廈出出入入自能找出更多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設計。

交通配套亦實在不如太古官方網頁中所述的那麼方便。這座銀色巨柱位處兩個港鐵站中間,往太古方向路程較短但卻難以避過日曬雨淋,鰂魚涌那邊路程較遠,早上繁忙時間亦擠得水洩不通。

大軍未至,糧草先行。太古集團當初未能為即將進駐新樓的租戶籌謀,現在才臨急抱佛腳向鄰近的住宅平台動手,居民當然群起反對,週邊食肆快將供不應求。

眾所周知,最可怕的當然是上月八號風球下玻璃窗飛脫的事件。事實上內部不少玻璃窗在暴雨期間亦出現嚴重滲水,只是沒有被傳媒披露出來。

筆者才疏學淺,不知道這是香港樓宇及城市規劃的普遍現象,抑或是太古集團老貓燒鬚的失敗例子。但無論如何,這種單純以高度比拼的建築競賽業已過時,大眾並不苛求香港的發展商能做到新派建築所講求的安滕忠雄式哲學內涵,但筆者認為體貼細心的以人為本才是建築物最能令人欣賞的地方。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