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tag archive for the ‘存款保障’ tag.

時至今日,筆者才把這個話題拿出來講,似乎有點過時了。

但各位讀者是否真正了解自己在本地持牌銀行的存款有甚麼保障呢?現今的100%存款全保,其實並不包括為信貸抵押的存款,亦當然不包括疑似迷債的結構性存款。

假如銀行為閣下提供樓宇按揭貸款,而閣下亦於該銀行設有存款戶口,則要小心留意本身貸款可有將閣下的存戶納入抵押範圍內,因為該等存款並不受存保所保障。值得留意的是些連閣下自己亦未必知道的備用信貸額,假如這些備用額跟存戶相連,閣下的存款亦未必受存保所保障。

筆者曾聽說部份銀行職員在金管局實施存款全保後積極游說顧客購買一些跟其他金融產品掛鈎的存款。閣下可須留意這些疑似存款就跟疑似債券的迷債一樣,均為結構性投資產品,風險固然比一般存款為高,亦不受存保所保障。

事實上,100%存款全保這政策乃暫時性的緊急措施,旨在穏定市民對銀行體制的信心。可是,銀行對監管體制的信心經過此役,再加上迷債事件,已經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在存款全保的環境下,存戶無須將存款留在名氣較好但息口較低的大銀行,各大行面對存款流失亦無法大幅加息留客,亦同時不能迅速收回外借的貸款,唯一出路就是賤賣資產以保持良好的流動性。大行存款基礎被削弱,收緊放貸額度乃維生續命之道,亦自然更不願意響應政府呼籲支援中小企。中小型銀行縱使能吸納大量存款,亦不敢在如此市場氛圍下牽頭借貸,信貸周期持續呆滯,經濟亦難見起色。

這似乎應驗了「政府愈是干預,經濟愈是麻煩」的大道理。但回頭再看,政府當日似乎亦沒有更佳的選擇。

「積極不干預」一直是香港政府的理財哲學,對資本主義經濟的自由放任程度亦一直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名列前茅。事實上,自中國八十年代初開始實行改革開放路線,以至列根和戴卓爾夫人引領英美兩國的資本主義推動全球經濟高速增長,及後蘇維埃政權垮台,數十年來的歷史發展似乎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全盛時期,亦是對凱恩斯學派和馬克思思想的當頭捧喝,市場經濟成為全球經濟體系爭相倣效的模式。

高舉市場經濟旗幟的英國保守黨和美國共和黨於八十年代縱橫政壇十數年,對手工黨貝理雅和民主黨克林頓最終亦須改變其政黨路線,改以親近市場經濟的第三條路線從而重新掌政,任內亦繼續保持英美兩國作為市場經濟龍頭的地位,全球經濟亦在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主政期間經歷近代史上最長的持續增長。

次按風暴於去年年中爆發,愈演愈烈,各地政府繼續秉持自由放任的大原則,未有在市場上進行大規模的干預。直到去年年底,英國銀行出現擠提,政府逼於無奈不得不手出手注資救市,國有化出事的北岩銀行,卻惹來各地媒體大肆抨擊。及後,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率先覆亡,美國政府出手推動摩根大通收購,亦令輿論嘩然。年前香港政府的工資保障運動鼓勵企業以自願性的方式推行最低工資,數月前政府推出一百一十億的利民紓困措施,其中大量撥款用於提升價格透明度而非直接對市民的財政資助,可見港府官員均是自由放任經濟的忠實信徒。

然而,在今日的金融海嘯下,全球經濟肯定將步入寒冬時期,傳媒以至各派經濟學者紛紛鼓吹各地政府聯手救市。各地出事的金融機構相繼被國有化,存款保障上限亦被提高或取消,本地銀行亦被政府施壓回購雷曼迷你債券,而這些救市措施非但為媒體一面倒支持,更有不少論者認為政府應採取更激進的干預救市措施。

當經濟持續發展欣欣向榮時,市場經濟所提倡的私產權為民眾所得的經濟利益提供保障,但當民眾的私利為經濟衰退所害時,則紛紛要求政府打救,市道暢旺的私產在市況掉頭向下時頓成為國家公產。患難與共,富貴自嘗,其實就引證了國富論裡亞當史密斯數百年前對人類自私自利的經濟生活的假設。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