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tag archive for the ‘證監會’ tag.

美國政府的救市方案終於獲得參眾兩院通過,但其中一些新加的附文實在有趣,可以想像議員對會謓財經知識匱乏的情況並不是香港獨有的。

美國證交會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建議放寬有關「公允值」(fair value) 會計準則,允許公司估算手上證券投資價值時,毋須根據當時的公允市價劃一評估,即資產仍在待售、或以「跳樓價」出售時,公司仍可根據預計現金流等進行評估資產價值,避免公司帳目及價值因突發市況而被「一刀切」。

論者認為「公允值」的會計方法在市況向好時會令企業盈利大幅擴大,企業的盈利增長導致市況繼續向好,金融資產價值繼續向上升,從而令擁有金融資產的企業可於下一季度錄得更多因「公允值」上升而出現的盈利,情況如此不斷循環,造成過去兩年我們所見的泡沫效應。反之,當市況逆轉時,「公允值」跟隨市價暴跌,企業因而錄得巨大虧損,繼而進一步拖跌更多金融資產的價格,令市場陷入無底深淵。

現在市場人士倡議廢除「公允值」的會計準則,可以豁免企業採用市價去計算所持有金融資產的帳面值,從而大幅縮窄應有的虧損,或許真的能紓緩近日各大金融市場的的持續跌勢。然而,「公允值」根本就是反映現實市價工具,「公允值」的廢棄就是放棄向投資者表達企業實質的財務狀況,市場人士以至監管機構均會因而被矇騙,進一步減低市場的透明度,令造謠者有機可乘在市場生事。同時,此事一旦成為先例,日後企業可利用其政治能量倡議廢棄其他對行業不利的會計準則,財務報表勢將成為企業肆意粉飾玩弄的包裝紙,市場內亦再沒有可以信賴的數字可供投資者參考。

數年前的安隆事件已令公眾對會計師的可靠性起疑,若然今次會計準則竟可讓企業這樣玩弄於股掌中,會計的專業性勢將蕩然無存。

數百名迷債苦主成為毒奶粉以外最重要的新聞焦點。但即使輿論一致認為銀行的推銷方法大有問題,各大分銷商亦無法為此作出甚麼賠償,而收購雷曼兄弟亞洲區業務的野村證券亦沒有責任為這班苦主提供甚麼金錢上的補償,政府若然貿然拿公帑拯救這班投資失利的市民更會掀起政治風波,苦主們最後還是要獨力承受苦果。

前文所提及的單一監管機構(即是將金管局和證監會合併)固然是堵塞監管漏洞的重要方法,投資者亦不能就此擺脫其本身了解投資產品的責任。社會上的投資者教育明顯是相當不足,各種投資產品的設計也總是教普通投資散戶摸不著頭腦,繼而令小市民輕信偏頗的銷售語言。

股民要了解所持股票的詳情,可參閱依據國際公認會計準則所編製的公司年報。可是,當投資散戶面對不同種類的債券、基金、衍生工具或日新月異的結構性投資產品時,總是無法找到一些可靠的參考資料。基金通常只會標榜其累積回報,但不同基金的回報計算方法未盡相同,林林總總的附加收費亦總是教人看得頭昏腦漲。基金如是,那些更複雜的疑似債券所披露的資料就更加令人迷惘。

消費者在超市購買食品時可參考包裝上所列示的食品成份,家長購買玩具時亦可參考包裝招紙上的安全指引,但投資者購買這些投資產品時所參照的往往是極度含糊言不及義的風險指引。由此,監管機構理應聯同業界和獨立專業人士訂立類似公司年報會計準則的投資產品披露守則,規定同一種類的投資產品以統一方式計算回報,並嚴格限定所有披露的形式,以確保投資者能方便地獲取相關而可靠的資訊,從而作出合適的投資決定。

無知市民誤信市場上的財政演員,炒燶股票,怪不得人,只能怪自己沒有做好功課了解公司的營運風險。現在數百名苦主被迷債所害,亦難以將責任全然推到分銷商身上,但這類產品的低透明度的確對散戶不公平,散戶輸了錢亦無法輸得心服口服。

華府突然宣佈接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申請,容許這兩大投行巨頭放棄獨立投資銀行的身份,在完成處理有關程序後成為銀行控股公司,屆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可以接受大眾存款,經營零售、商業、私人銀行等業務,既能得到聯儲局對一般性銀行的保障,亦必須面對更嚴謹的監管要求。由此,獨立投資銀行在華爾街叱吒風雲的時代正式告終,被投資者唾棄多年的花旗集團金融超市模式現在竟成為市場爭相仿傚的對象。

各大投資銀行成為銀行投股公司後,必須符合資本充足比率和流動資金比率等要求,亦不能把客戶存款拿作高風險投資,銀行無法重施投行昔日的槓桿財技而獲取暴利。金融超市這種營運模式能否令各大金融服務機構長治久安尚為未知之數,但華爾街的變天肯定會為金融制度的監管環境帶來重大改變。

監管機構面對這些金融怪獸,斷不能再以昔日監管一般存貸銀行的老方法對待。既然銀行相繼跟證券商合併運作,兩套不同的監管法例再不能各自獨立存在,中央銀行和證監機構亦不能再繼續互不瞅睬各自為政。屆時,雷曼迷你債券的分銷商和發行商都同受單一監管機構所監管,業界跟監管機構均無法互相卸責,令小市民蒙受損失。

事實上,投資銀行的高風險運作模式乃眾所周知的市場現實,人類貪得無厭的本性就正是多年來阻礙監管機構有效保障小市民權益的主要因由。若然政客們在選舉過後,因為跟各大金融界既得利益者千絲萬縷的關係,拖慢完善監管法例的進程,錯過了乘勢加強對小市民資產保障的機會,雷曼的迷你債券將於不久的將來借屍還魂再度肆虐無辜無知的小市民!

日前,數十名購買了由投資銀行雷曼兄弟作擔保的迷你債券苦主,到證監會辦公室與證監會及金管局代表會面。會後有苦主向傳媒表示,不滿政府及監管當局至今還未能提出具體解決措施,亦同時埋怨銀行職員在銷售時誤導。

所謂的迷你債券種類繁多,其中主要為結構性金融產品,回報往往跟其他利息、匯率、股票、資產抵押債券等不同形式的指標掛鈎,而實質回報的計算(又或是精算)方法則相當複雜,普通投資者根本無法明白箇中風險因素。就以現在出事的迷你債券為例,它們可能跟部份上市企業的股價掛鈎,但回報計算中的巧妙精算往往在投資者不知不覺間保障了債券發行人的利益。很多結構性金融產品都附帶保障發行人的條款,容許發行人在相關指標變動而導致投資者大幅獲利時即時終止合約或更改回報計算方式,換句話說,即使雷曼沒有申請破產,持有雷曼迷你債券的投資者亦隨時可因市況逆轉而血本無歸。

本港的雷曼迷你債券主要為新鴻基證券協調各大銀行進行零售分銷,而各大銀行負責客戶財富管理的職員就個別金融產品接受簡短的培訓後便積極游說客戶購買這些極度複雜的產品,推銷過程中亦往往遺漏了對產品風險的全面描述。現時金融管理局的確有詳細的指引列示銀行職員在推銷這種結構性產品時的注意事項,但每當產品最終不幸出事時分銷商總能名正言順地逃避任何法律上的責任。

就是次單一事件而言,政府在如此敏感時刻當然無法置身事外,積極協助苦主追討損失,恢復市場信心。銀行等各大分銷商固然沒有甚麼法律責任,但基於商業道德以及其銀行本身的商譽,亦不能冷眼旁觀。

長遠而言,金管局和證監會必須合作訂立法則,認真監管結構性金融產品的發行和分銷,提高產品運作的透明度,並同時加強對市場上零售投資者的教育,避免散戶繼續成為被「專業人士」矇騙的對象。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