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tag archive for the ‘fair value accounting’ tag.

美國政府的救市方案終於獲得參眾兩院通過,但其中一些新加的附文實在有趣,可以想像議員對會謓財經知識匱乏的情況並不是香港獨有的。

美國證交會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建議放寬有關「公允值」(fair value) 會計準則,允許公司估算手上證券投資價值時,毋須根據當時的公允市價劃一評估,即資產仍在待售、或以「跳樓價」出售時,公司仍可根據預計現金流等進行評估資產價值,避免公司帳目及價值因突發市況而被「一刀切」。

論者認為「公允值」的會計方法在市況向好時會令企業盈利大幅擴大,企業的盈利增長導致市況繼續向好,金融資產價值繼續向上升,從而令擁有金融資產的企業可於下一季度錄得更多因「公允值」上升而出現的盈利,情況如此不斷循環,造成過去兩年我們所見的泡沫效應。反之,當市況逆轉時,「公允值」跟隨市價暴跌,企業因而錄得巨大虧損,繼而進一步拖跌更多金融資產的價格,令市場陷入無底深淵。

現在市場人士倡議廢除「公允值」的會計準則,可以豁免企業採用市價去計算所持有金融資產的帳面值,從而大幅縮窄應有的虧損,或許真的能紓緩近日各大金融市場的的持續跌勢。然而,「公允值」根本就是反映現實市價工具,「公允值」的廢棄就是放棄向投資者表達企業實質的財務狀況,市場人士以至監管機構均會因而被矇騙,進一步減低市場的透明度,令造謠者有機可乘在市場生事。同時,此事一旦成為先例,日後企業可利用其政治能量倡議廢棄其他對行業不利的會計準則,財務報表勢將成為企業肆意粉飾玩弄的包裝紙,市場內亦再沒有可以信賴的數字可供投資者參考。

數年前的安隆事件已令公眾對會計師的可靠性起疑,若然今次會計準則竟可讓企業這樣玩弄於股掌中,會計的專業性勢將蕩然無存。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