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tag archive for the ‘摩根大通’ tag.

「積極不干預」一直是香港政府的理財哲學,對資本主義經濟的自由放任程度亦一直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名列前茅。事實上,自中國八十年代初開始實行改革開放路線,以至列根和戴卓爾夫人引領英美兩國的資本主義推動全球經濟高速增長,及後蘇維埃政權垮台,數十年來的歷史發展似乎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全盛時期,亦是對凱恩斯學派和馬克思思想的當頭捧喝,市場經濟成為全球經濟體系爭相倣效的模式。

高舉市場經濟旗幟的英國保守黨和美國共和黨於八十年代縱橫政壇十數年,對手工黨貝理雅和民主黨克林頓最終亦須改變其政黨路線,改以親近市場經濟的第三條路線從而重新掌政,任內亦繼續保持英美兩國作為市場經濟龍頭的地位,全球經濟亦在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主政期間經歷近代史上最長的持續增長。

次按風暴於去年年中爆發,愈演愈烈,各地政府繼續秉持自由放任的大原則,未有在市場上進行大規模的干預。直到去年年底,英國銀行出現擠提,政府逼於無奈不得不手出手注資救市,國有化出事的北岩銀行,卻惹來各地媒體大肆抨擊。及後,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率先覆亡,美國政府出手推動摩根大通收購,亦令輿論嘩然。年前香港政府的工資保障運動鼓勵企業以自願性的方式推行最低工資,數月前政府推出一百一十億的利民紓困措施,其中大量撥款用於提升價格透明度而非直接對市民的財政資助,可見港府官員均是自由放任經濟的忠實信徒。

然而,在今日的金融海嘯下,全球經濟肯定將步入寒冬時期,傳媒以至各派經濟學者紛紛鼓吹各地政府聯手救市。各地出事的金融機構相繼被國有化,存款保障上限亦被提高或取消,本地銀行亦被政府施壓回購雷曼迷你債券,而這些救市措施非但為媒體一面倒支持,更有不少論者認為政府應採取更激進的干預救市措施。

當經濟持續發展欣欣向榮時,市場經濟所提倡的私產權為民眾所得的經濟利益提供保障,但當民眾的私利為經濟衰退所害時,則紛紛要求政府打救,市道暢旺的私產在市況掉頭向下時頓成為國家公產。患難與共,富貴自嘗,其實就引證了國富論裡亞當史密斯數百年前對人類自私自利的經濟生活的假設。

金融海嘯波及全球,人人自危。然而,財富並沒有就此大量消失,反而在這流動性極低的市場內以隠性方式流動轉移。

美國是大禍的源頭,多年來金融界瘋狂借貸以支持泡沫化的樓市,再以秀麗的包裝將這批低質素房產貸款出售,最終樓市泡沫爆破導致次按危機,全球金融市場繼而出現資金流動問題,多家信譽良好的金融機構先後倒閉、被賤價收購,又亠是被逼轉型。華府救市方案最終因政治原因觸礁,道指錄得史上最大單日跌幅。

儘管美國必然在今次金融風暴中元氣大傷,但美國國民未必是輸得最慘烈的苦主。付不起樓按的美國國民可獲政府協助,業主無須過份擔心斷供破產的後果。貪婪的華爾街亦只是被市場略施懲戒,最終華府必能夥同聯儲局救市,投資銀行各級職員大可拿著多年來的高薪厚祿逃之夭夭而無須承擔任何後果。至於承擔最大風險的美國聯邦政府及聯儲局固然要為借予AIG的八百億和大規模救市的七千億頂包,但這並非全數由國會議員所述般出自美國的納稅人,而是推動印鈔機運作的國庫債券,換言之巨額救市的背後財政來源其實是購買國庫債券的境外投資者,其中尤以亞洲區的政府和中央銀行為甚。美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固然因為是次金融危機有所動搖,但美國政府亦相當有技巧地將本國的有毒資產轉移海外,令亞洲區的投資者中招。

財富有所轉移,既令購入國債的發展中國家成為受害者,亦令部份人間接得益。金融機構謀取暴利多年,在危機爆發之時依靠政府支援,及後亦能繼續透過政界上下的既得利益者阻撓監管制度的改進,以便在海嘯退潮後故態復萌。同時,今次金融風暴中引發的整合潮中,各大金融界大財團均能以極其苛刻的條款收購同業,其中的整合風險很可能由政府及其相關機構所承擔,摩根大通、美銀、花旗、英國的巴克萊以及日本的UFJ等金融巨無霸乘勢坐大,亦間接成為是次危機中的最大得益者。收購整合過程中,收購者可能只會接收良好資產以強化壯大其業務,餘下那些所謂有毒資產則只會留給血本無歸的散戶投資者。

世界從來都是不公平的,即使在大難當前無人倖免的情況下眾人所受傷害的程度亦未必相同。貧者因此愈貧,富者進而更富。

先有貝爾斯登,繼而再有房利美跟房貸美,市場一致期望雷曼兄弟上週頻危之際亦總能因華府出手而吉人天相。然而,正因為華府不願意永遠成為華爾街的救市勇士,慷納稅人之慨以救投資銀行之危,雷曼在市場上無法找到如安信兄弟般情義兩全的勇士,百多年的兄弟寶號就此垮下來!

上任美林不足一年的老總目睹兄弟敗亡,在海嘯還波及自身之際早著先機,跟美銀於瘟疫蔓延時相愛並迅速結合。轉眼間,去年於全球投行排名首五位的就只有高盛和大摩到現時還能倖存於這還未完結的災難!

危在旦夕的還有AIG和Washington Mutual…. The worst is yet to come!!!

投資銀行多年來一直在金融界叱吒風雲,現在突然變得風聲鶴唳,同業間信任盡失,巨頭相繼倒下。這將是華爾街歷史中相當重要的一頁!

當摩根大通和美銀相繼購入貝爾斯登和美林,他們變相成為另一所花旗,即是能提供各種各樣金融服務的銀行,其中的企業文化極盡不同,員工年薪花紅更有極大差距,合併後的內部痛苦磨合隨時可以花上五至十年。同時,華府今次以納稅人的血汗錢救市,將來必然將投行納入正常商業銀行的規管範圍,似乎未來金融業的權力地圖將面臨大執位!

話雖如此,全球金融業近百年來經歷多次災劫,垮倒的故事仍是千篇一律。良好的風險管理固然是金融機構賴以為生的命根,但這門藝術之高深實非市場上那批以精密計量運算的事後孔明所能領悟。金融機構本質上就是賭徒,借貸時便賭貸款者的還款能力,投資時便賭資產的升值能力,接受存款時便賭自己的還債能力,既已全身投入賭場,就必然帶有連本帶利輸清光的風險!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