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category archive for the ‘Culture’ category.

蘇錦樑新官上任,首要任務便是主持淫管諮詢。

諮詢文件出台後,資訊科技界的莫乃光率先指出文件中對網絡世界的過濾規條建議等同網絡界的廿三條,但這疑似廿三條似乎在金融海嘯和施政報告的大環境下都暫時無法取得輿論焦點。不過,筆者要提出的並非上綱上線的廿三條,而是最基本的問題:我們為甚麼要管制?我們要管制甚麼?

近年,淫審處曾多次就市民的投訴作出極具爭議性的裁決,其中包括中大學生報的情色版和藝人裸照事件等。事情之所以能引起軒然大波,乃因社會上保守和自由主義的爭持,亦因為港人在保守壓抑的風氣下所形成的一種病態色情。東方人的性觀念比較保守,而香港人事實上在華語世界中的保守程度似乎特別誇張。可是,當性事愈是社會禁忌,民眾在備受壓抑的社會氣氛下就愈是對這些事情倍感興趣,八卦雜誌亦因而以類近色情而又未曾踩界的方式廣受普羅大眾的歡迎,市民顧不得自相矛盾地邊罵邊看,好不痛快!

李安的《色戒》上映時,不少香港人慕李安之名而至爭相觀賞,但事實上更多觀眾進場只為看看湯唯跟梁朝偉的激烈性交情節,情況就像美國多年前的色情電影《深喉》(Deep Throat) 一樣,票房就在一班假道學的臭罵聲中節節上升。吊詭的是香港似乎已經多年沒有土產脫星的出現,所有願意在華語片鏡頭前裸露的都是舶來貨,證明觀眾 (不分男女) 均對此類電影需求甚殷但社會卻容不下這種角色。

既然事情如此矛盾,我們究竟知道要管甚麼嗎?

有不少學者認為人們往往在受高壓管制的情況下心理不平衡,那麼我們可不是愈管愈淫?到頭來政府要找個大淫管來主持淫審處大局,那大淫管在自我高壓管制下變成心理變態大淫蟲,屆時淫蟲管淫事可不是會愈管愈淫?

旅行已成為現代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活動,其形式亦趨多元化。

消費型的旅遊方式似乎已成為香港人的主流,參加旅行團的港人在海外的指定景點拍照留念,就是要在短時間內走馬看花之際又要向世人宣示自己到此一遊的驕傲,然後當然少不了購物環節,瘋狂程度實在可跟國內同胞看齊。負擔不起歐美遊,就一窩蜂的湧往日本朝聖,再要經濟一點便可到東南亞享受泰式按摩,更實惠的選擇亦有鄰近的澳門和廣東省各地。

筆者並不是要自以為是地看不起參加旅行團的港人,因為大部份自由行的遊客亦好不了多少。他們總是以為自己的周詳計劃就能控制一切,但其實已經不知不覺地被事前所購買的旅遊書籍所控制。

或許,我們這批受港式教育訓練的一群在工餘課餘時亦愛跟從指示,亦習慣用盡每分每秒遊走每一個指定景點,走不完既定的路線就好像蝕底了甚麼似的。

真正的遊走,理應是休閒地感受那一個地方的脈搏,悠然自得地呼吸那一個地方的空氣,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走馬看花過後的旅遊記憶能夠記在到此一遊式的照片上,但細緻的感受卻會令人終生難忘。

到頭來,只要放下煩憂俗事在香港靜靜地遊走數天,亦肯定能夠發現不少平日忽略了的趣事,那又何必花錢外遊呢?

愛音樂,亦愛舞蹈,更愛戲劇!歌舞劇就正是這三門藝術的完美結合。

筆者數月前親往倫敦威爾斯親王劇場觀看MAMMA MIA,場內觀眾無不喊破喉嚨拍爛手掌,背後的故事其實簡單得近乎兒戲,但台上演員跟台下觀眾一起配合劇情唱出各首ABBA名曲,其中部份場景亦配以活力十足的集體舞蹈,令全場氣氛極度高漲。筆者離場後的心情仍然保持亢奮,久久未能平復。

近日MAMMA MIA的電影版隆重登場,筆者起初自忖對劇場版的評價過高,因而不敢對電影版心存厚望。上星期,筆者最終抵不住心癢帶著一家人往戲院觀賞電影版,其質素實在教人喜出望外!電影忠於原著,把劇場版的大部份情節予以保留,其中的歌舞部份感染力依然,亦打破傳統劇場的局限將故事中希臘小島的場景完美地表現出來。唯一可惜的就是作為觀眾的筆者在戲院中為免影響附近觀眾無法開懷大笑,更不能跟隨劇中演員高聲歌唱。

筆者首次接觸音樂劇/歌舞劇,可能就是中三歷史科老師的那隻《孤星淚》原裝音樂大碟,隨後筆者傻乎乎的跟隨歷史老師兩夫婦觀看演藝學院的戲劇 (好像是《遇見1841的女孩》),亦從此迷上了載歌載舞的表演方式。及後,筆者以暑期工所賺取的大部份薪水買下一張《西貢小姐》的學生門票,大開眼界。

愚昧的筆者看不懂莫華倫的歌劇,但對十多年前高志森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以至近年林一峰的《 一期一會》均能令筆者如痴如醉。若然MAMMA MIA和CATS等大型國際音樂劇能在我們的西九長期上映固然是香港市民的福氣,但筆者相信咱們本地的創作亦有相當不錯的質素,且看近年的本地歌舞劇《喝彩》於短短兩年經已第六度公演 (筆者還未有機會欣賞) 就可知本地創作的賣座潛力實在不容忽視。

上星期筆者參加一個關於公共空間管理的研討會,來自五湖四海的香港人就心目中的理想街道發表意見。

先談小販的街道使用權吧!政府衛福局和食環署的代表在出席活動時簡介現正進行諮詢的小販發牌檢討(筆者若非參與此論壇亦不會知道政府這個諮詢),局方似乎已在聽取民間保育人士的意見後,有保留地承認小販存在的文化和經濟價值,有別於多年來將小販發牌制度單純地定性為食物環境衛生的課題。可是,這樣的檢討由負責食物環境衛生的官員所牽頭,令公眾以為政策諮詢的主軸仍是環境衛生,局限了政策改動的空間。

研討會的後半部份主要談及街頭藝術。其中一名外籍人士利用多個大膠球在公園內任人耍樂,被康文署職員警告及勸喻離場。好戲量劇團在行人專用區的表演被三萬多facebook網民批鬥,但同樣阻街的寬頻易拉架兵團卻能依舊橫行無忌。由此,公共空間的理想被無限擴大,與會人士嘗試分別以哲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的角度定義何謂公共空間,亦同時不忘把文化文物保育也扯過來說,討論亦變得愈來愈不踏實。

筆者本身對現行公共空間的規管亦牢騷不少,但參與這研討會後亦對政府代表深感同情。這班文化人固然是多元社會不可或缺的催生素,但畢竟能力有限的技術官僚實在難以滿足文化人天馬行空的意念,事情最後總是不了了之,官員仍舊是被指罵的一群!

讀新一期《文化現場》,驚聞新光戲院未必能於零九年一月續租,屆時很大機會面臨清拆。

在北角居住了接近二十年的筆者﹝其中有十數年住在新光戲院斜對面﹞,一直都未曾進入新光戲院欣賞粵劇。當年年少無知的筆者被流行文化所荼毒,獨沽一味的拜叱吒903所介紹的為流行文化至尊,視粵劇為洪水猛獸,在電視看見亦急急掉頭走,在新光戲院門前總是過門而不入。

畢業過後,筆者有感於流行文化的千篇一律,開始留意身邊的小眾文化,直至現在還以為對文化藝術對廣泛興趣以至對小眾文化的支持和欣賞才是高人一等的中產嘻皮。當年到首爾自遊行,刻意事先安排到當地的傳統藝術表演場地欣賞韓國的傳統表演,當中亦有悶昏了的時間,但整體而言亦不失為一個好經驗。筆者事後心中暗忖:山長水遠到大韓民國欣賞別人的傳統文化,自己卻對香港本土的傳統粵劇拒之千里,實在講不通!

數年前,筆者造訪沙田文化博物館,參觀粵劇的專題展覽,方發現大戲中不少有趣的地方。可惜,筆者的熱度維持了不過三分鐘,不再居住於北角的筆者亦甚少特意返回新光戲院閒逛,更遑論提起勇氣跟一大班前輩進場睇大戲!

人就是這樣犯賤!民眾都是要在天星皇后被拆才懂得渙起對文物保育的關注。新光戲院只得短短三十多年的歷史,絕對算不上甚麼歷史文物,粵劇又不能如崑戲般成為聯合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青黃不接,更難以喚起新一代年輕一輩的興趣,不得不踏上無法逆轉的息微之路。

據報道新光戲院被清拆後會改建成商場,實在教人摸不著頭腦。在北角這人口極度老化的地區,新光大戲倒應比那些小商場更具吸引力。但若然最後的商業決定確實如此,我們又可以做甚麼呢?

或許,我們可試試在餘下數月內把握機會入場看看大戲,倒應該是一次有趣的體驗!

Categories